![]() 日志正文
|
||
此将学友乔东黎君书评发布,以飨同好。
评读新出《白居易诗选》 乔东黎
立春前夕,老同学汤华泉君送来他的新著《白居易诗选》,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此书为白居易的第二故乡中州古籍出版社去年十一月出版,为该社“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书当快意读易尽”,香山诗我向来爱读,选注者又是我的旧友,二十二万字的书两天就读完了,总想说一点读后的感觉。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说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之后就要数白居易,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与李、杜不同,白诗因其浅近通俗而又卷帙浩繁(传世诗作有2800多首)且涉及面广,故难以享受类似“千家注杜”的待遇,既有不屑作注者,也有不敢作注者。清代汪立名有一《白香山诗集》简释本,至上个世纪朱金城才创为全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新近谢思炜续作校注(中华书局2006)。白诗的选本自上个世纪以来已见多种,但选诗数量既偏少,且类别、时段也不均衡,难以反映白居易创作全貌,又缺少评析。爱好白居易的一般读者读朱、谢全集本畏难,读时下选注本又感不足,故而汤君注析本的面世无疑是给白居易的爱好者尤其是中等文化层次的读者带来了福音。 白居易的几种选本我大都读过,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此选本的特色及选注者用心用力之良苦。下面试从选、注、评三个方面作一简介。 先说选。先从数量上看,诸白诗选本所选皆不足300首,比如王汝弼选注的《白居易选集》选诗200首多一点,本书超过300首,占白居易全部诗作十分之一多,数量上超过了以往所有选本。再从内容上看,本书最大限度收入了白诗中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较好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反映诗人一生的创作成就。从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政治窳败的《秦中吟》、《新乐府》,到彪炳后代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从早年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到晚年的《忆江南》;从抨击封建礼法、同情妇女悲惨命运的《井底引银瓶》、《妇人苦》,到轻松俏皮、洋溢着日常生活情趣的小诗《问刘十九》、《招东邻》,凡白诗传诵不衰之篇什,尽皆入选,几无遗珠之憾。 白居易一生写有大量的讽谕诗,这是白诗精华的一部分,这些诗基本作于元和年间,多为以往选家所重。与先前选本有所不同的是,本书于讽谕诗、元和年间诗,收录的比重有所减少,注意选收日常生活情趣诗、山水题咏诗和晚年所作诗。这样的做法既能全面反映白居易创作的实际,又有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进步,休闲娱乐成了人们物质生活之外的高雅的精神追求,而白居易诗中恰恰就有大量的所谓“闲适”诗,内容包括饮食起居、家庭伦理、人事交往、趣尚雅好。单就趣尚雅好而言,听歌、观舞、弹琴、看画、游园、赏石、饮酒、品茗等都是白居易绝好的诗材。如入选的听乐诗《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题画诗《画竹歌》、咏太湖石诗《双石》、写退休赋闲自乐自足生活的诗《春日闲居三首》、《达哉乐天行》等,在让读者充分享受了审美愉悦之外,读其诗,知其人,还让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千一百年前那位豁达悠游地享受生活的大诗人的身影。 白居易是一位游山玩水、模山范水的行家,他一生写了约400首山水诗。特别是外任杭州、苏州刺史期间,情绪最好,山水又最佳,“吟山歌水嘲风月”,给苏杭风光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记录。白居易是真正意义上的苏杭山水第一位文人知己和文学导游。从第一首对杭州作宏观描写的《夜归》,到作于自杭返京途中的《杭州回舫》,本书“一路绿灯”,足足选收了数十首。在人们热衷旅游、崇尚回归自然的当今社会,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疑是给那些旅途中的人们提供了可口的精神食粮,也是为苏杭二地山水打造的最清丽的文学名片。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老年朋友们如何才能做到自尊自好,老而不衰,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实健康而富有情趣,白居易又以他不无个性然而又不是特立独行的方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本书选收的多首咏老诗,形象而又多方面地向我们展现了老诗人的晚年风采:白发便装,醉立小楼,引得路人回顾而自我欣赏(《西楼独立》);在老人中找伴,于故友情分特重(《咏老赠梦得》);自戒话多、逞能、贪得的老年通病,保持老人的矜持和自尊(《老戒》)。这些诗在今天仍然不乏教益和审美情趣。 再说注。白居易诗虽说浅显易懂,但即使在当时,传说“老妪解诗”,文化水准不高的老妪未必能解,何况千年之后的读者。单就用典来说,白诗用典之繁多,语料之丰富,不逊于唐代任何诗人,其中的佛典用语和唐代俗语时有被误刊误解者,谢思炜校注本《前言》已论及,兹不赘述,可见给白诗作注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本书的注解于吸取诸家之长之外,又投入很多精力,加强对人名、地名、典章名物及历史背景的注释,当代史实及与白居易有交往的人物注释尤详,读者凭借注释完全可以知人论世,读懂白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注释之外,选注者在很多诗的后面加了一项“附录”,即将与该诗有关的他人的唱和、他人及本人的相关诗作、若干本事资料附于诗后,以作理解、鉴赏的参照。这种附录有时候也是诗作历史背景注释(通常为注释第一条)的延伸和链接。如《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后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名诗,使人对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背景资料有所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附张固《幽闲鼓吹》和王定保《唐摭言》中顾况称赞白居易的两则笔记,这是“居大不易”的著名典故的来历;《琵琶行》后附五古《夜闻歌者》,《双石》后附《太湖石》,《杨柳枝词八首》后附刘禹锡《杨柳枝词八首》。这种引申和比较的阅读方法无疑使读者平添了阅读的趣味。 最后说评。诚如选注者在《前言》中所说,其评是“在熟读含咀的基础上,力争在思想艺术上有独特发现,然后作鉴赏式的品评。不面面俱到,不人云亦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注意吸收前人特别精到的品评。”此项工作最见选注者的学养和功力,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除了常规的一般意义上的分析、评论、鉴赏之外,尚有几点新颖独到的视角和创获。 发现。比如,从《缭绫》中“见出唐代丝织品高超的工艺水平,这样的作品也是十分难得的经济史料和工艺史料”;从《访陶公旧宅》中发现白居易是史上第一个访陶渊明故里、故宅而留诗的诗人;从《竹枝词四首》中“传递的信息还看到这样的情况:民间竹枝词往往采文人绝句为词,白氏当时所听到的竹枝词其中含有元稹诗,可惜今传元稹集已看不到或分辨不出了”;从《题西亭》和同时写的《郡中西园》“可以看出当时苏州园林的风貌,这或许就是以后苏州园林建筑的滥觞”;从《忆江南词三首》看出“白居易在诗词中每每对苏杭进行比并描写和赞美”,“他是后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谚产生的推波助澜者”。这些发现涉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需独具慧眼,还要靠平时“杂学”和考据的素养。 比较。比如,《惜牡丹花二首》的解析:后二句“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为以后李商隐、苏轼所仿效。李商隐《花下醉》写道:‘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海棠》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各有会心,各有特色,但缺少前面的铺垫,惜花情意的深细不及此诗。”在解析《衰荷》的两层用意之后,选注者说:“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写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像是白居易此诗的第一层用意。”通过比较,可见其艺术品位的高下,如果没有千百首古诗烂熟于心,不能办也。 联想。比如《百花亭》:“‘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这是作者所未见过的新鲜事,是他发现的江州这座水城的风土特点,近百年后杜荀鹤写苏州也有‘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送人游吴》)那样的发现。”《庭槐》:“见庭槐如见故人,写得何等有情意!宋代的苏轼被贬黄州看到海棠花、陈与义南渡后在桐乡看到牡丹都发过类似的感慨和联想。”这些联想由此诗论及彼诗,自然亲切,极富艺术趣味。 引申。比如,《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评析写道:“此日参与白居易、李建聚会的还有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白行简有《三梦记》记录了这件事。”《井底引银瓶》评析写道:“后来元代的白朴根据这首诗墙头马上的典型情节将它演绎改编成著名的杂剧《墙头马上》。”这类引申多在评析末尾带出,使读者于无意之中获取了许多文学史信息。 再说一说评析的语言特色。由于选注者能以自己平民的身份看待白居易,以今人的眼光评析古人的诗,所以能力避高头讲章似的陈滥用语,让评析的语言尽可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比如,“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样做既环保又美观”,“今天为‘蜗居’而苦恼的人们读到此诗也会觉得感同身受”,有时代气息,纯是当代人的口吻。“他快乐地写诗,写诗也给他带来了快乐”,“好在刘禹锡和作从惆怅的情绪中超脱出来,大有笑到最后笑得最好之慨”,“牛李党争那些人物,一个个都像斗红了眼的牛羊一样,临老还缠住对方不放,结果都不得好报”,庄谐并用,形象风趣。《问刘十九》评析写道:“这是邀请朋友饮酒的诗的请柬,说:酒是新酿酒,温酒器是一只可意的小火炉,天晚欲雪,正是对饮的好时光,能否光临?良辰佳景、高人雅致都在这信手拈来的二十字中”,通俗雅驯,曲尽其妙。 此书的编校质量也堪称上乘,我通读一过,未发现一个误字,在当今“无误不成书”的出版物中实为难得。如果苛求的话似也有点小疵,如一二注码的位置和标点可商,注释中也有漏失和意蕴未尽的地方,如《长恨歌》尾句“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字注文为“谓爱情以悲剧结束”,似不够中肯、着实,使人有空泛之感。如能结合此语境中“恨”字本义之一解“憾”,就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憾、诗人之憾、读者之憾三层理解作注,则尽善尽美矣。 著名的古籍整理专家黄永年先生说:“要给一部书作注,一定要对这部书真正下过功夫,起码通读、精读好几遍,对书的作者、对书的内容、以及对书的作用都得有深切的理解。此外,还得了解当时的时代和文化学术情况,了解与这部书有关的其他古籍。”(《古籍整理研究》)华泉君是皖籍国学耆宿宛敏灏先生及刘学锴、余恕诚先生的入室弟子,多年来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今虽然了却公家之事,仍退而不休,孜孜矻矻致力于唐宋文学、文献研究,白居易早就是他关注的对象之一,凭着对白居易其人其事其诗的深入了解,对白居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全盘把握,这次以半年的时间,手不停批,口不辍吟,成就了这部《白居易诗选》。书前一万多字的《前言》,更是他调动了多年的知识积累、潜心研究白居易的心得。这篇专论除了对白居易其人其诗及选注评情况作概括介绍外,还按照题材或体裁,从白诗中拈出讽谕诗、叙事诗、日常生活情趣诗、山川景观题咏诗和唱和诗这最富特色最有创造性的五类,站在诗史的高度作了论述,持论公允,且多创见,在论述白居易诗歌创作成就和诗史地位时也涉及到如何掌握古代作家作品标价标准问题,凡此这些,都使这本国学普及读物增添了专业和学术的色彩。 书稿完成后,华泉君曾赋七律二首,缀于《前言》之末,第二首后半云:“半载光阴频入梦,中州经典许留名。诗翁洛上神交久,乞我灵丹或小成。”“神交”既久,研究则深,当然敢为注诗,也自信能注得好诗了。有感于此,本人亦假设白傅仍然在世,晚雪时分汤君携卷拜谒,喜而留饮的情景,用白居易《问刘十九》口吻,代拟七绝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老妪焉能尽解诗, 我诗妙处感君知。 晚来欲雪休归去, 且就红炉共举卮。 2012年2月27日
最后修改于 2012-03-15 23:16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